文:SAM/阿泰 圖:荒野保護協會/shutterstock
1
海洋廢棄物(又稱為海洋垃圾或海廢),是人類在海洋活動中有意或無意產生的廢棄物。過多的垃圾除了會妨礙景觀、破壞岸邊生態系外,更會為沿岸的水域活動帶來危險。無論是漫步沙灘上卻被碎玻璃瓶扎到腳,抑或是游泳時被塑膠漁繩纏身,同時危害海洋生物與人類活動。海廢多是無法被自然環境分解的塑膠製品,今天就讓我們來認識台灣目前怎麼去處理海廢保護海洋。
海廢依照分布可分為三種:
海岸垃圾-人力淨灘
海底垃圾-人力打撈
海漂垃圾 -無人機收集
「捲起袖子,跟著 TOCA一起動手來掃除海岸垃圾 」
台灣清淨海洋行動聯盟(Taiwan Ocean Cleanup Alliance, TOCA是由台灣三個主要協力協會組成(「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荒野保護協會」、「台南社區大學」),他們組織了台灣大部分的大型淨灘活動,針對海岸垃圾用人力方式清掃與統計數量,並且與國際組織接軌報告淨灘成果,使用統一表格紀錄垃圾資訊,以此來督促各國政府。
「無人版海廢湛鬥機 海漂垃圾新解方」
湛藍海洋聯盟創始人 陳思穎,因不甘眼睜睜看海洋環境惡化,耗資千萬,歷經不斷挫折與失敗,終於打造出全台首部能自動導航回收垃圾的海洋吸塵器「海洋湛鬥機」,針對海漂型垃圾進行回收。未來規劃在桃園竹圍港、新北鼻頭港、宜蘭烏石港等地,陸續建立示範港,讓湛鬥機實際下海收垃圾。另外,也會在鼻頭港結合永續設計品牌「厝內」,將收來的海廢回收再生,製成課桌椅,提供海邊小學使用,串起海廢循環鏈。2023年預計推出3.0版本,新增遙控、自動導航收取垃圾,以往打撈海漂垃圾須動用船隻人力,透過湛鬥機一小時即可收取115公斤的垃圾,成本僅需傳統方法的1/5。

「環保艦隊搭配潛海戰將 海底垃圾不放過」
109年起政府透過宣導,鼓勵漁民打撈魚獲時,一併繳交收穫垃圾,並且透過各地環保局招募潛水志工,透過公私協力人工清除海底垃圾。而大型海底垃圾,則由政府委託民間海事公司清除大型蚵棚等垃圾。
「教育做起解決根本 海廢藝術成為改變關鍵」
111年每季台灣打撈起將近6000公噸的垃圾,這對於垃圾處理也會形成一大挑戰。從源頭教育做起更能減少垃圾產生。 恆春「好廢」團隊,將海廢再次利用、延續海廢生命,7位成員利用下班閒暇時間製造出一個個獨特商品甚至是大型藝術裝置,透過展覽、行動工作坊,重新賦予海廢新生命,用教育方式扭轉民眾認知。

-發揮自己所長 逐步解決海廢問題
如同地球上存在的多數環保議題,海洋廢物是難解的習題,但我們還是可以透過不同做法去減少它,與自然環境永續共存,始終是人類在科技發展上得不斷處理的矛盾。而我們這些在海邊與浪為伍的人們,歡迎透過文章中的連結,認識這些海洋鬥士一起加入他們吧!